潘希真,笔名琦君,台湾知名作家。(2006年逝世)。
1917年7月24日【出生】
潘希真,笔名琦君,祖籍浙江,後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她是一位散文家,著作等身,除散文外也著有数篇短篇小说。她的文字清新,笔下常带感情,其在记叙中国大陆家乡生活的散文特别出色。
琦君的散文常被中学课本收为教课内容,此外她所著的短篇小说橘子红了则被公共电视台改拍为连续剧。
琦君,1918年生,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猜你喜欢:
- 1976年U2乐团成立。
- 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彻底失败而告终
- 1995年《狮子王》在我国公映
- 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 1990年中国选手首次在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1500米赛中夺冠
- 1923年洛桑条约签署
- 1912年杨立炯出生,水稻栽培学家。
- 1995年加利与太空中宇航员互致问候。
- 1918年段祺瑞再次成为国务总理
- 1998年瓦杰帕伊当选印度新总理
- 199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对朝核设施检查结果
- 1922年德国和俄国签订《拉巴洛条约》
- 1968年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分配做出新规定
- 1274年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出生
- 1998年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 中国对该决议投弃权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