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布首例爱滋病
1981年6月13日
1981年6月13日 (农历五月十二),世界公布首例爱滋病。
艾滋病患者
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5个十分罕见的危及生命的病例,并把此症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艾滋病。
近年来正当人们被可怕的癌症闹得惊魂未定的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瘟神--艾滋病,与癌症相比,艾滋病更为可怕。首先是艾滋病传播迅速,而癌症并不是传染病。其次,艾滋病死亡率甚高,死亡率几乎是100%,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报道;而癌症虽然死亡率也很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从治疗手段看,艾滋病目前基本上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能手术切除;而癌症目前有较多的治疗和控制手法,如放射疗法、化学药物疗法和手术切除等。最后从对下一代的影响看,艾滋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由母体传染给婴儿,甚至已受感染的产妇进行哺乳时也有可能传染艾滋病毒;而癌症虽然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有某种联系,也至多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并非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由此可见,人们对艾滋病比对癌证更觉恐惧是有一定理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艾滋病是20世纪对人体健康的最严峻挑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既来之,则安之”。人类毕竟是最有理智的动物,居安思危而又临危不惧是人类值得自豪的品格,艾滋病的出现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是对人类的一次动员。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2月1日成立了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处,以便指导和协调全球预防艾滋病的斗争。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结成联盟,联合开展反对艾滋病的大战。人类反击艾滋病的浩荡之势已经形成。
艾滋病作为危害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已经引起了各国医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目前,艾滋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弄清楚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成功地分离出了艾滋病毒,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总之,人类在艾滋病面前并非毫无作为。由于艾滋病来势凶猛,其害无穷,它已经成了本世纪举世瞩目的热门话题之一。
1996年上万人齐集华盛顿悼念爱滋病死难者


猜你喜欢:
- 1913年托比亚斯·阿赛尔(Tobias Michael Carel Asser),荷兰法学家、诺贝尔奖得主(1838年诞生)
- 1967年美国影星斯潘塞·特雷西逝世
- 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庆节
- 1844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世界上首份电报。
- 1976年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99年首批维和部队进驻东帝汶
- 1942年法切蒂,意大利足球运动员,退役,国际米兰前主席
- 1983年港元危机爆发,港币浮动价跌至9.6港元兑换1美元,一日后更至10港元兑换1美元,最后导致联系汇率产生。
- 1960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成立
- 1977年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 1972年船王董浩云旗下的“海上学府号”在粉刷期间着火焚毁,随后沉入香港的维多利亚港
- 2003年林同炎逝世,桥梁大师。
- 2005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提名的候选人阿巴斯宣布在巴勒斯坦大选中获胜,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 1917年美国用2500万美元从丹麦手中得到西印度群岛
- 1936年沈从文的《边城》出版。